点击数:84122013-08-05 15:59:16 来源: 培训产业化 培训市场化 咨询 专业化
咨询的专业化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专业化。经济全球化使得每一个企业的对手都呈几何级数增长。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对手如林,强手如林,怎么办?这就需要专业化。
企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掌握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有三大特征,一是差异性,二是独占性,三是持续性。
专业化是咨询公司发展的方向。从行业角度来讲,有纺织、钢铁、化工、IT、汽车等行业咨询公司;从领域方面讲,有战略咨询、人力资源咨询、财务税务咨询、投资融资咨询、营销咨询等突出特色的咨询公司;从地域方面讲,有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甚至不同地县乡,具有地域特征的咨询公司。强调专业化,并不否认综合化,专业化和综合化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专业化是综合化的基础。同时,综合化也不是多元化,因为与多元化相对应的是单一化,一元化。古今中外,不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现代经济学,都强调“专业化是克敌致胜之法宝”。每一位咨询公司老板都应该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中。
做好专业化,就必须要寻找专业人才。要建立专业人才库,要组织专业团队。怎么建立专业人才库,陈全生的观点是,要把各种协会、学会、商会、研究会,促进会的秘书长、副秘书长名单抓在手里,要把大院大所的系主任、副主任放在手里,要把各种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找到,要把国家实验室主任、副主任,把央企及大型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副主任这些名单保持在自己手中。光把名单抓在手中还不行,还要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重要的是如何与专家保持联系,坚持长期的合作,这是至关重要的。这是讲专业化。
培训的产业化
要坚持“培训产业化”和“培训市场化”。培训投资,就是人力资本投资,当然要产业化、市场化。只有坚持培训的产业化、市场化,才能有效的破除目前培训领域存在的种种弊端。
培训领域中的拜金主义也较严重。培训产业化、市场化当然要利润,要盈利,要赚钱。但是,为赚钱而搞培训和搞培训要收费是两回事。为赚钱而搞培训,赚不到大钱;为事业而搞培训,一定是赚大钱。为赚钱而搞培训,是怎么赚钱怎么培训,什么时髦培训什么,有什么教师开什么课程。为事业而搞培训,是社会需要什么,就找什么样的教师,开什么样的课程;是企业缺少什么,就针对企业需要,组织什么培训班;是员工需要补什么知识和技能,就办“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班;这才是做正确的事。我想强调的是坚持按需施教的原则,这是培训最重要的灵魂。也可以说是培训的市场化原则。市场经济就是企业要按照市场需要进行生产,培训也要按照社会、企业和员工的需要办班。
老同志都知道,80年代,我们曾搞过搞“双补”培训,即对文化大革命耽误的一代青壮年职工进行初中文化和初级技术补课。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成立了国务院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专司此事。应该说,大多数青壮年职工积极参加,有一定成效。但也有职工不愿意参加的,还有的企业领导认为占用工作时间,不愿意组织。但是有的地方搞得很好。我曾去过江苏的一个地级市,职工培训搞得红红火火,极有活力。为什么,他们针对青年一代的需要,按需施教。那时“大龄青年”问题突出,他们对铸造厂的男工、纺织厂的女工开办如何谈恋爱的培训班;对新媳妇、小媳妇办如何处理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的培训班;在这些培训班中加入一定的初中文化补课的内容,收效就较好。那时家庭刚开始有录音机、洗衣机、电视机,他们就办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和维护常识的培训班,还办如何做饭做菜烹调技术的培训班,在这些培训班中加入初级技术补课的内容,收效也不错。结果那边免费“双补”没什么人去,这边花钱要参加培训班。
我还考察过北京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建国饭店的员工培训。外方规定,员工到劳动人民文化宫上书法课、舞蹈课、美术课、音乐课,只要考试合格,建国饭店就给报销培训费。当时我们不理解,那是83年,为什么学唱歌跳舞企业也给报销?外方经理说,员工审美意识增强了,文化素质就会提高,就会更讲礼仪,服务就会做得更好。现在中国有人办这种培训班,不用企业自己组织培训,考试及格当然要报销。
那时我还到深圳考察过企业培训,当时内地企业搞培训遇到的突出问题就是“工学矛盾”,一是占用工作时间,影响生产;二是企业出钱,职工免费。厂长不愿意占用工作时间,职工说参加培训奖金没了。但是深圳的夜大、电大、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一到晚上是灯火通明,几乎所有能利用的普通学校的教室全都被占用,还要不是免费的,参加培训要交培训费,而且是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
讲了这么多例子,中心就讲一个按需施教的原则。要研究社会需要、企业需要和员工需要,根据需要开展培训;不仅要研究行业、职业、工种、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还要研究企业、员工缺少的是什么东西;在研究的基础上,搞清楚真正的需要,再组织师资力量,安排相应的课程,这才是按需施教。比如工人培训,有传统制造业的工人培训,还有现代制造业的培训。传统制造业对工人的需求量是,初级工少,中级工多,高级工少,呈马鞍形。现代制造业对工人的需求量是初级工多,中级工少,高级工多,呈“U”字形。为什么?这是因为计算机技术和柔性技术的采用,自动化代替了中级工的大量工作,中级工就少了。要根据这个变化决定企业工人的培训。我们不是要把所有的初级工都培养成中级工,然后再把他们培养成高级工,不是这样的,这么做企业并不欢迎。因为现代制造业客观上要求有的人就一辈子当初级工,要按照实际的需要进行培训。一辈子当初级工就不要培训吗?当然要,是什么培训,就是刚才所说的,音乐、美术、文化、艺术的各种各样的培训都可以进行,人的素质实际上要多方面提高。
现在我们大力提倡中国“制造业”要向“创造业”转变,这很对,因为创造业有更高的附加值。但是我们面对的制造业产业大军的主体是农民工,而农民工是以初中文化以下为主体的,制造业变创造业,起码要把农民工不说变成科技知识分子,也得变成一个比较好的技术工人。现在技工和过去的技工已完全不一样了。现在的大学生有许多都是高级工,比如加工中心机床上工作的工人,他要操作电脑,设计程序,测试调试,必须是大学生才能胜任。过去,工人属于劳动科管,大学生是干部,属于人事科管。社会在不断变化,我们的观念也要不断变化。回到农民工问题上来,我们现在给农民工培训了什么?每年只给三、五天的免费培训就能适应创造业的需要吗?这就不叫从实际出发,不叫按需施教,这叫“花架子”。
我们对农民工的教育欠帐是长期的,是几十年的。到农村看看,什么最破?学校最破!什么最旧?校舍最旧!什么人最没地位,民办教师最没地位!长期的教育欠帐,现在每年三五天,七八天的培训就能改变人的素质吗?根本不可能。过去曾经为几十万工农干部就办过不少的工农技校、工农中专、工农大学,人民大学就是工农干部学校。现在面对2.3亿的农民工,为什么不能办一些农民工技校,农民工中专,农民工大学,你不这么搞,怎么能够把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制造业产业大军变成一个创造业的产业大军?而且今后还有三、四亿新的农民工要出来,而他们的教育基础依然还是初中文化。我当然是非常希望我们的制造业能够迅速地转变成创造业,但是,没有大规模、长期的农民工培训是转变不了的
Copyright © 2015-2018 cnhlzx.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号:粤ICP备13042537号
Powered by CMS
广州宏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广州总部: 020-85217266
佛山公司:18108278851
邮箱:honglue#163.com(发邮件时用@替换)